Renee

慈善领导力——是一种有良知、有方向感的领导力。

在参加这门课之前,我就知道我会被周围的同学折服。我知道自己会被各种想法与演讲影响(事实确实如此)。这是一个慈善课程,一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才能通过面试选拔进入的项目。我告诉自己,不只是来旁观,更要有所成长。在第二天被调到新小组后,我立刻沉浸在层出不穷的点子之中。每个队员都才华横溢,充满热情。我们的讨论气氛热烈,每个人都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,充满信念。然而,本应是对话盛开的地方,却变成了独白扎根的土壤。我们遇到瓶颈——思想不能互联,人与人也无法真正建立连接。当我尝试提出不同看法或批评时,往往被打断,或是被轻描淡写地带过。慢慢地,我退到了幕后,默默做着一些数码内容的整理与优化,那些我投入的想法和努力,却很难真正被听见和理解。

于是我改变了策略。我选择去观察与分析,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走。当别人滔滔不绝地说话时,我更想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?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?又如何能真正帮助到别人?
说实话,这不容易,尤其是在热情像野火一样充满整间教室的氛围里。但我始终坚持一个念头——如果我想做出有意义的贡献,我必须每次发言都带着清晰的意图和坚定的立场。

我的点子也许不那么闪耀,我的声音也从未是最大的。或许在最初,我显得有些内向,甚至有点迷糊。所以当Richard老师说要留意那些安静的人时,我不禁在想——他们会开始真正倾听我吗?当Kureha在讨论中指出那种一言堂的沟通方式过于威权时,那一刻让我内心某处被触动了。那天午餐时间,我没有选择对抗,而是走上前与他们聊天,坦诚地表达了我的感受。之后,事情开始慢慢发生变化——不是翻天覆地的改变,而是细微、但充满温度的转变。我注意到他们在发言前会停顿一下,会开始邀请他人先说话。他们开始试着读懂房间的氛围”——这是他们以前没有做过的。

正如Richard老师所说:不是同情,而是同理。真正的好奇心与理解力,会让我们停止假设,深入去问为什么?哪怕答案看似显而易见,它也值得我们认真探究。同理心就像一把指南针,它不会直接给你终点,却会引导你走向更深的问题。好奇心让我们质疑世界,同理心让我们在意答案。

第二天,Viswa老师的演讲让我彻底震撼(毫不夸张)。他讲述了2004年苏门答腊海啸中印尼亚齐(Aceh)地区的真实故事——整座城市被夷为平地,唯一屹立不倒的是一座清真寺,也成为临时医院和避难所。他提到,新加坡军人进入现场时脱下鞋子,以示对受害者与宗教场所的尊重;而美国军人则由于不了解当地文化,穿鞋进入,甚至无意中弄脏了神圣场所。灾民虽然感到不适,却只能沉默,因为他们需要援助。后来,在分发救援物资时,美国军人为了加快效率,开始直接把物资向人群。这一幕被记者拍下,舆论瞬间炸锅,认为他们不尊重当地人。更关键的是,这一切发生在印尼本就处于政治不稳定的时期。Viswa老师分享说,印尼最初拒绝了新加坡的援助。想象一下,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,必须低头向一个小小的红点求助,那是何等的屈辱与挣扎。新加坡的援助最终被接受,是在完全透明告知要做什么、去哪里、怎么协助之后。

这个故事让我明白,慈善是一种态度,而非一种行动。真正的慈善,是关于给予而非给予者;若一切围绕给予者展开,那便不是真正的慈善。当给予成为满足自我,而非满足他人需求的行为,那就已经背离了初衷。在给予中,应有同理心、理解与尊重。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,而是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尊重。慈善的本质是体面,是共情,是让对方在接受帮助时仍保有尊严。这次课程结束后,我更深刻地体会到:慈善领导力,就是以他人的福祉为首要考虑,用理解与好奇去看待世界,也用别人的眼睛去反观自己。

撰稿人:Renee,荣获最具热忱学生奖
NextGen Richard Buttrey班级,2025年
淡马锡理工学院 | 新加坡 | 17岁